医院概况

医院风采

您的位置: 首页 > 医院概况 > 正文

时代潮头踏歌行—献给湘潭市中心医院建院111周年

发布日期:2014-08-14    作者:admin     来源:     点击:

拨开岁月的烟尘回望,自1900年美国传教士在湘潭创办医院以来,湘潭市中心医院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度过了111个春秋。

111年,有的故事湮没在了记忆深处,有的精神永远镌刻在人们心中,这座古老的教会医院合着时代的节拍,依靠几代人的探索和努力,不断调整步伐,吸纳创新,在阳光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时代潮涌才见大家韬略。在湘潭市中心医院建院111年之际,让我们走进它,看一群医者,如何用善良诠释感人的职业精神;让我们解读它,读懂从医之人如何执着信念,让生命的鼓点铿锵有力……

责任篇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但救死扶伤的责任是永恒的。

从5000年前神农氏亲尝百草、选药成医,到如今医学日益昌明,阻击各类病疫,医学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发展。在悠久的岁月中,多少悬壶济世的脚步,多少煎熬草药的清香,多少笔墨飞舞的丹方,都在投入着一场生命和文明的保卫战。为百姓除疾苦,让其生命得以延续,心理得以健康,精神得以安定,生活得以安适,这就是医学与医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据统计,建国初期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为35岁,1978年增长至68.5岁,最新统计达到了75岁;天花、丝虫病、脊髓灰质炎、白喉、鼠疫等曾经肆虐神州的烈性传染病有的已消失,有的已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建国初期孕产妇死亡率为1500 /10万,1990年为88.9/10万,2010年为30/10万。这一组组数据反映的是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也是一代代医务工作者辛苦付出的成绩。

责任亮点一:生命所托情意切

市中心医院年逾80的离休干部胡春泽至今还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那段难忘的经历。40年前,洞庭湖区血吸虫病发展迅猛,但当地缺乏血防医疗设备和条件,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当地渔民深受病痛折磨,苦不堪言。时任副院长的他带领医院80人的大队伍开进湖区,负责对22个公社的1万多人进行血吸虫病的防治和普通疾病治疗,“我们医院一贯的传统都是哪里有需要,最顶尖的医生就派去哪里。”医疗队驻扎之初,接诊的大部分都是肝硬化、肝腹水等“大肚子病”患者,医生们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完成了30多台手术,其中包括当时难度较大的脾脏切除手术,“有的脾脏切下来四、五斤重,帮病人解除了痛苦我们也高兴。”胡春泽记得,医疗队进入当地时,不少乡亲敲锣打鼓地欢迎,在只有听诊器、血压计的简陋环境中,好多人称他们为“神医”。虽然那半年时间自己时刻面临感染血吸虫病的危险,工作环境非常简陋艰苦,但他从那段工作经历中深刻体会到,医护人员的责任对于病人的重要性。“只有照顾好病患,才能让我们的价值得到体现。”

责任亮点二:疫情防治零距离

时间到了2003年,一场“恐怖”流感——“非典”来势凶猛。之后,从2009年的H1N1甲流,到2010年的手足口病,大规模爆发的传染疾病在最近几年接踵而至。

作为全市传染性疾病控制中心、全市危重病人的救治医院、哨点医院,市中心医院在传染病防控方面承担着重大的责任。所幸,在广大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湘潭疫情控制较好。如果说“非典”更多的是精神恐慌,“甲流”带来的则是零距离的“危险”。

张咏平所在的感染内科最多的一天曾经接诊过500名患者,按照防控规定,医患之间需要至少保持1米的安全距离,“我们和患者都心急,医者父母心,我们只希望他们能早日康复,疫情得到缓解。”24小时轮班无休,办公桌都摆到了医院前坪,就诊患者络绎不绝,张咏平和同事们很多没打疫苗就零距离给患者进行治疗,“病人来了就是命令,任何人都没有推卸责任的借口。”曾有上夜班的护士在超负荷的工作后,自己感染上了“甲流”,休息不到一个星期,又重新申请回到人手紧缺的岗位。在白衣天使看来,一类传染疾病控制程度的好坏,小则影响控制疾病,大则影响社会稳定。肩负职责,他们把病人的生命健康摆在首位,“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在紧要关头,我们自己生病都摆在一边,救治病人是我们的首要职责。”

医疗工作的确常常充满困难,需要从医之人投入精力与智慧,需要巨大的付出。“甲流”疫情发生时,ICU重症病房,医务工作者必须付出巨大劳动(诊治一个甲流患者的工作量是一个非甲流患者的8-10倍),甚至冒着被传染的危险而日夜奋战,但他们没有退缩、没有畏惧,他们在人类巨大的灾难面前表现出来的是镇静、乐观与昂扬的斗志,展现的是人性中的坚强,是工作与生命融合的美好状态。

对待工作实际就是对待生命,这是所有医务工作者自觉的认识。

责任亮点三:“死亡讨论”寓真情

孕产妇死亡率持续显著降低,凝聚着妇产科医生的不懈努力。“为了将数值降低,我们做过两次‘死亡讨论’。”市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夏姿芳说。

1997年前后,作为我市妇产科领军人物,夏姿芳和医疗人员一起深入基层。通过大量走访调查,发现当年大部分死亡的孕产妇都来自农村。当时,大部分接生婆没有过硬的医学技术水平,她们靠的只是经验,手头上也缺乏必要的医疗器械,一旦遭遇产妇大出血、消毒不完善感染、并发症险情时,她们只能眼看着产妇死亡。那时中心医院经常接诊奄奄一息的产妇,“能转诊到我们医院已经算很幸运了,好多产妇就死在了来我们医院的路上。”在妇产科工作20多年,身为人母的夏姿芳谈及那些死在生产过程中的姐妹时,眼中泛着泪花。

为了改变残酷的现状,1997年,她和全市妇产科方面的专家做了第一次“死亡讨论”。“死亡讨论”的结果是,由市中心医院牵头,联合全市各个大型医院的学科带头人,成立孕产妇抢救绿色通道,以此控制死亡率。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数年努力,2004年前后,我市孕产妇死亡率得到了有效控制。不过,孕产妇死亡率数值虽然下降了,但还没有降到安全系数内,于是,2004年,第二次“死亡讨论”应运而生。讨论的结论是:乡镇卫生院医疗条件差,没有相应专业的医疗人员和配备,是1997年至2004年造成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

第二次“死亡讨论”完毕,我市就制定了相关规定,根据卫生机构等级划分接诊孕产妇的种类,危重孕产妇全部由等级医院救治。“现在我每年都要为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讲课”,夏姿芳欣慰地说,“因为参与过孕产妇死亡讨论,我们能深切感受到孕产妇死亡率代表什么。这也促使我们更用心地去为病人服务,不辜负她们的信任。”

2011年6月22日下午5点,刚看完一天门诊的夏姿芳来不及休息一会儿,又匆忙赶往ICU手术台——一名来自县医院的大出血产妇情况危急,转院前已输血20多个单位,相当于进行了一次全身换血。加上呼吸极度困难、脸色苍白、血压异常、手术感染等一系列并发症……这一切不利因素使得手术从下午5点一直持续到次日早上8点,15个小时的奋战终于击退了死神。“我们还以为她救不过来了,结果看她活过来了,当时的心情真是很欣慰。”那一刻,使命达成的喜悦感早已将夏姿芳连续工作一天一夜的劳累冲刷得一干二净。

责任亮点四:健康守望显仁心

责任感没有上限。“赤脚医生向阳花,广阔天地把根扎。千朵万朵红似火,贫下中农啊,贫下中农人人夸,人人夸”,这里赞美的赤脚医生,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人们对肩背药箱、奔走于田间地头和农户家的乡村医生的称呼。1966年,毛泽东主席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农村大批有一定基础的赤脚医生急待培训,于是,湘潭市中心医院有一半的医生被派往农村。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家加大覆盖全员的医疗保障体制建设步伐,城市合作医疗、农村合作医疗给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实惠。在农村,乡镇卫生院里,来自湘潭市中心医院的专家们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科普知识;在城市,他们牵手社区,定期讲课、义诊,成为居民家门口的健康守护者。他们积极开展全科医生培训,帮助基层卫生组织增强服务能力;他们专设社区服务中心,使“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在社区”的医疗模式得以顺利铺开。

近几年中,湘潭市中心医院更是以这一种勇于担当的胸怀承担起对整个社会的责任。在2008年那场空前的冰灾之中,中心医院人及时把药品送到了受阻在回家路上的人的手中,3名工作人员冒着天寒地冻连续工作了26小时。

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湘潭救护车队第一时间赶赴长沙执行转送伤员的任务,全院上下组织捐款捐物,为灾区人民祈福。

医院近几年来承担的“光明行动、微笑列车”等系列公益活动,为无数白内障和唇腭裂患者带来了福音。

2002年8月,普外科副主任张进参加湖南省第二批援疆医疗队,在新疆吐鲁番市医院工作三年,年年被评为吐鲁番地区先进个人。

2007年,普外一科副主任马铁祥被派遣援藏山南地区,离开时,他传授的腹腔镜等技术已成为山南地区藏医院外科能熟悉开展的技术项目。

2009年,在塞拉利昂那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在极度缺水、每天停电的恶劣条件下,湘潭市中心医院的李绍杰、胡明新两名青年技术骨干和中国援非医疗队的同行们共同完成医疗援助的神圣使命。

111年,时空荏苒,伴随着百余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总能看到中心医院人守护生命的身影,一代又一代的中心医院人从社会发展的需求、医疗卫生改革的要求以及医院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中,怀揣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医院的赤子情怀,一步一步实现着自己的跨越和腾飞。

境界篇

一个时代需要一群精英来推动,无私奉献是精英应有的境界。

医疗卫生事业与群众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医务工作者的意义在于奉献。

在医院,彰显责任心和奉献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

节假日从来不属于医务工作者

镜头一:这是一年的春节。新桃换下了旧符,在普天同庆的新春佳节,以救死扶伤为已任的白衣战士们更多品尝到的,还是把幸福、把生命还给病人的快乐。

从年三十到初八,“58214120”共出车138次,其中大部分是姜畲、青山桥这样的长途乡镇,寒冷的天气中,泥泞的路上,白色的救护车一趟趟地奔走在抢救生命的途中;急诊儿科平均每天有50多名患儿的输液任务,护士长顾不上休息一天;大年三十,一台从上午9点钟持续到下午1点多钟的腰椎手术,使脊柱外科的谭益云医师与家人团聚吃中饭的愿望泡了汤;初一清早,妇产科张建芳医师匆匆忙忙地吃了一盒方便面,刚完成一例剖腹产手术的她,又要去迎接另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春节意味着团圆、休息,但对医务人员来说,它仍只是几个“很平常”的普通工作日。

镜头二:这是一次“五一”长假。人们都尽情地享受着假期带来的轻松和快乐,医院却如往常一样的紧张和忙碌。

5月1日凌晨2点,包括科主任王云在内的肝胆普外科全体医生都在手术室。“一位是弥漫性腹膜炎并休克、考虑肠破裂的患者。另一位是外伤后腹膜出血休克、考虑脾破裂的患者。”值班医生简单地向大家说明了病情,大家马上分工,立即手术。

无影灯下,手术紧张有序地进行,大家全神贯注,不时地低声交谈,配合默契。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在手术室和麻醉科的全力配合下,经过2个半小时的紧张操作,两台手术终于顺利地完成,两位患者均安返SICU。此时已是凌晨5点,值班室仅有的3张单人床立即变成了抢手货,最后两人共睡一床,侧身各睡半边,鼾声此起彼伏……第二天清早8点不到,大家又一同起床查房换药,等忙完已经是12点,终于能坐下喝口水了。坐在办公室,看着一双双充满血丝和透出坚毅的眼神,大家相视一笑。这就是医生们的“五一”假期!在这样的假期中,他们共同体验着工作的辛劳,也分享着为患者解除疾苦的喜悦……

在无私的境界里做得最出色是医者的家人

医生们之间经常说这样的笑话,“当一名好大夫就必须抛家弃子”,“外科医生要找一个好丈母娘”,多少带了些无奈,但能从侧面反映出选择从事医疗卫生事业就必须要具备奉献精神,并且是无私奉献;另一方面,家人的理解和整个家庭的支持对医务工作者来说不可或缺,也即职业使命要求不仅他们自己,而且家人也同样要有奉献精神。

故事一:这是中心医院一名护士的孩子心中的小秘密:

我的妈妈是位护士,我知道护士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白衣天使。动画片和童话故事里都说天使是有翅膀的。我告诉你们一个秘密:我的妈妈就长了一对翅膀。

妈妈每天很早起床,为我做早餐,帮我穿衣服,送我上学。我家离医院很远,交通又不方便,可她上班从来不迟到。为什么她的动作这么快呢?那是因为有了翅膀,一下子就飞到了医院。可是,她从来没有按时到过家,因为她上班太忙太累了,消耗了许多的体力。魔法使不出来,所以不能快点飞回来。

我多想找到一本魔法书,让妈妈的魔力更强大一些。这样,她护理的病人就可以快点好起来,她工作就不用这么辛苦,每天能早一点回家,和全家人一起吃热气腾腾的饭菜、辅导我做作业、陪我玩游戏、和我一起进入甜蜜梦乡......

故事二:中心医院儿科医生边海峰的妻子肖碧群这样形容丈夫的忙碌程度。

丈夫对家人的照顾,肖碧群搜遍记忆的角角落落都没找到几件。她的记忆里,丈夫除了忙还是忙,白天在医院忙了一整天,下了班前脚刚踏进家门、医院电话就追来的事是家常便饭。尤其是半夜里的抢救电话,电话一来丈夫掀开被子就得去医院,起床、穿衣、开门,即使边海峰小心又小心,还是免不了把一家人都吵醒。

女儿8岁那年,有次感冒发烧,身为儿科医生的边海峰居然没时间给自己的孩子看病。那时肖碧群在中药房工作,工作时间只有延后的没有提前的,两个人只好任由女儿在家烧了一个星期,每天下班后,由肖碧群给女儿带药回去,喂女儿服下。“幸亏女儿体质好,不然愧疚一辈子。”肖碧群说。

问肖碧群是不是怨恨丈夫,她笑了,说,不怪他,他也不想这样,再说不是只有他一个人不顾家,当医生的都这样。我理解他。

这里只是以所熟知的一个人为例,在医院这么多年的发展历史中,这样的奉献比比皆是。不是只有轰轰烈烈才叫奉献,类似这样细小的、默默的、不经意的、不加渲染的才是真实的、可贵的。

爸爸、妈妈、爱人、也许还有孩子,他们默默无言地支撑着那个并不大,但极其繁琐的家,不论医者的头顶环绕多少荣誉,他们从不艳羡;不管医生的周围遭受多少责骂,他们从不气馁;不管医者的肩膀压着多少责任,他们从不喊累,这就是他们可爱的家人。

人为的守护仍然是最重要的。

比如,心血管外科的病人会有心脏骤停突发情况,就必须第一时间抢救,争分夺秒,否则就会丧失希望,如果医生在场守护,抢救成功的几率就会增加;如有患者病情危重,主管医师留守病房不能合眼,连续守候几天几夜也都是职责所在。凡是优秀的医务工作者,都是在病房守出来的。

■受访者:钱老先生(湘钢退休老干)

“我的命是他们守出来的,从年三十守到了正月十五,没有他们,我这条老命就没了。”钱老先生说。

去年年三十,钱老先生因大面积心梗突发心脏骤停,被紧急送往中心医院心血管中心,到医院时已出现意识障碍,并发多器官衰竭低血压。当时,正在吃年夜饭的副院长曾建平放下饭碗、丢下一屋子的客人就往医院赶。赶到医院后立即对钱老先生进行紧急抢救。

钱老先生的情况当务之急是打通堵塞的冠状动脉,但他的状况又不宜做心脏介入手术,于是,医院马上组织做心脏搭桥手术。胸外科专家紧急赶赴医院,手术很快进行。

结束手术后,钱老先生的情况仍很危急,被送入SICU(外科重症监护室)。“生命才是最重要的。”为了挽救钱老先生的生命,曾副院长和胸外科的医生护士一道守候在病房里一刻不敢离开。护士24小时随时观察情况,发现异常马上通知医生采取抢救措施。经过半个月白天黑夜不离不弃的守候,已被阎王拽走胳膊的钱老先生终于挣脱了病魔的缠绕,回到了亲人的身边。

钱老先生的儿子目睹了父亲抢救的全过程,医务人员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得他几度落泪:“我觉得他们好像真的没有节假日的概念,几位医生天天守在这里愣是半个月没回家,这可是过年啊。”

■受访者:连先生(个体工商户)

“她抱着我的孩子,一抱就是几个小时,真跟抱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和我老婆实在太感动了”连先生说的是中心医院新生儿科的护士长赵琳琳。

今年9月份,连先生妻子早产,生下了才1000克重的儿子,因为呼吸间歇性停止,从另一家医院转院进入新生儿科。新生儿科是2009年从儿科分离出来的一个科室,主要负责全市95%以上的重症新生儿的治疗。

“孩子生下来的时候情况特别不好,我们本来是不抱希望了的。”当时赵琳琳就让她很感动,因为是她来做他们两口子工作的,叫他们不要轻言放弃。当时她说的一句话给连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是一条生命,我们没有权利随便放弃。”因为这句话,连先生和妻子振作起了精神。

因为是全封闭式监护,孩子在里面的情况连先生无法看到,他们了解孩子的情况,一是通过定期的探视日,更主要的,就是靠赵琳琳的汇报了。每逢探视的日子,两口子早早来到新生儿科探视窗口,护士把孩子抱出来给他们看过后,赵琳琳会抽出时间见他们,告诉他们孩子在里面的情况,什么时候孩子会笑了,哪天又吐泡泡了,都说得很详细。有次,连先生的妻子对赵琳琳说:“我怎么觉得你更像孩子的妈妈呢。”赵琳琳笑了:“这是我们的工作,能给你这样的感觉说明我们在做事。”

赵琳琳和她的护理小组24小时监护这个重症新生儿,无数个不眠不休的坚守,这个幼小、脆弱的生命摆脱了疾病恶魔的控制,最终绽开了天使般的笑容。经过近一个月的守护,宝宝终于度过了呼吸关。两个多月后,宝宝健康出院,出院时宝宝体重7斤多。

当把孩子交到父母手里的那一刻,孩子的父母流泪了,妈妈一边紧紧抱着孩子,一边紧紧拉着赵琳琳的手半天不松开,嘴唇动着却不知说什么好。此时,在赵琳琳心里更多是欣慰,是一份坚守后得到回报的喜悦。

使命使然,人命关天。

其实医务工作者也是普通人

医务工作者也是普通人,有时也会成为病人——感冒、发烧或其他的什么不适,经常能看到医务工作者带病工作,输液时是一名病人,拔了针头又是一名医者。

医务工作者也是普通人,但职业却让他们有时忘了这一点。就拿X射线来说,普通人但凡不是迫于无奈,都会敬而远之,可是对介入科医生来说,那可是他们“战斗”时的必备武器。它能让患者体内的坏分子无处藏身,可它又真真实实地是把双刃剑--无情地损伤着医者本身的健康,白细胞减少、头发脱落、抵抗力降低等等。可是没有人计较这些。

医务工作者也是普通人,病情的稳定,家属洋溢的笑脸,就是对医务工作的认可,看到那么危重的病人经过自己的手术和治疗好转出院,都会像艺术家看到精心雕琢的作品完工,有成就感。

医务工作者也是普通人,当无力挽回生命时,也会难过伤心。医疗技术不断地推陈出新,但医生们在面对疾病的挑衅时,却仍然常常束手无策。这是市中心医院妇产科医生左建中在眼睁睁看着自己的病人因癌症而走向生命的终点时,写下的无奈:

“她的眼泪静静地流淌着,滴滴流成心碎 ……

我拿着纸巾轻轻地、细细地擦拭着她的泪水。

我轻声细语安慰着她,鼓励她,给她信心,给她希望,

然而,她怎知一切都是虚无,一切都是烟云,对于她的病情来说,安慰的话儿都是童话。

沙漠和戈壁的质地寸草不生,春风也无能为力,不是吗?

她怎知一个医生面对她的病人束手无策时的无奈?

她怎知我也悄然落泪 ,滴滴流成心碎 ……

现在是人间四月天,她怎知明年此时她会枯萎?

请问飞翔的天使,你可否、可否留住她看看明年的人间四月天?

眼角的清泪, 滴滴流成心碎 ……”

创新篇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机遇,

朴素勤学和开拓创新的精神让湘潭市中心医院拥有一支高素质、高境界、高度团结的队伍,

使医院成为了群众愿意托付生命和健康的地方;

也正是这一群人的投入和执着,为一个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这个医疗卫生行业的转型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对治愈各类重大疾病的期望不断涌现。因而,医学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医疗技术水平长足发展,医疗设备日新月异。治愈一种顽疾,能引发无数患者喜笑颜开;抚平一种伤痛,足以引燃无数家庭的幸福……

由此,学科建设和技术创新作为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湘潭市中心医院的发展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创新、创新、再创新……这片热土上,省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领头向前,血液·肿瘤科、内分泌代谢科、肝胆外科、骨科、神经外科等市重点专科齐头并进,感染内科、脊柱外科等市特色专科和中西结合康复科、中医男性科等市重点中医专科交相呼应,重点专科与其他临床科室共谋医术新篇,学科建设和技术创新促进医疗水平快速推进。心血管介入、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常温下肝周血管阻断式无血切肝、复杂开颅术、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术、心脏冠脉搭桥术、三维适形放射技术、各种关节置换术、电子消化内镜技术、激光治结石技术、复杂的头颈颌面外科手术、试管婴儿……等诸多技术达国内先进水准。

学科和技术飞跃的背后,是勇者无畏,是智者善谋,是善行者立,是留给人们无尽的想象与追问。

勇于突破——在想不到的地方发力

心血管内科,在1982年之前的湖南省医疗行业版图上,还名不见经传。“最初心内科的诊疗设施简单到不能再简单,只有听诊器、体温计,一台清晰度不高的、用于肠胃疾病诊断的X光机,床位也只有45张。当时心内科唯一最大的财富,是拥有一批敢于创新、不懈钻研的医生。”中心医院副院长、心血管诊疗中心主任曾建平为早期的心内科给出了这样的记述。

谁能想到,医院会大手笔相继送出刘平、曾建平、黄河等专家赴日研修。他们进修归来后,依托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勤于探索的人才团队,使医院心血管介入技术稳步腾飞。1991年,黄河主持湖南省地市级首例心脏介入手术,成功将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心脏。1995年,曾建平成功主持开展湖南省首例二尖瓣球囊扩张手术。这两例手术的成功,省内瞩目。

谁能想到1997年和1999年,心内科分别率先在湖南省开展经皮Sider's补片和经皮Amplatzer补片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并先后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湘潭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想不到,为了人才队伍的建设,医院在2010年4月和2011年1月,又先后派出吴名星、黄浩波前往德国汉堡Kuck心脏电生理中心以及日本草津(Kusatus)心脏中心进修学习。

在心血管内科,想不到的事儿都成了现实。

2004年,在湘潭市卫生局首批湘潭医学重点专科评比中,中心医院心内科顺利拿下市重点;2008年,又毫无悬念地捧回湖南省重点医学专科牌匾;2010年,心内科和心胸外科整合成立心血管诊疗中心;2011年11月,中心获批成为“国家级心血管介入诊疗培训中心”,打造“湖南省最大的心血管诊疗中心”的愿景已触手可及。

在发展的问题上,“想不到”有时候是为经验所累,有时候是被思路所困,有时候是为利益所羁。然而,中心医院身为湘潭市医疗行业的领头雁,如果没有“异想”,只是墨守成规,将只能在行业变革的洪流中挣扎。只有放开思路,冲出樊篱,才能迎来希望之光。

在科室未来的发展的构想上,曾建平副院长踌躇满志:“世界医学发展到如今,心脏领域的疾病治疗手段虽然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但仍停留在解剖学层面来治疗疾病,很多问题如遗传性心律失常、心梗病人坏死心肌的重新激活等现在还无法解决。将来的发展方向是向分子生物学、再生医学方面发展,我们也将在这些方面努力闯出一片新天地。”

善于谋划——在做不到的地方动脑

聪明又健康的宝宝是维系家庭和谐的纽带。在湘潭中心医院生殖与遗传中心成立之前,本地的不孕不育症患者为圆天伦之梦,不得不辗转往返于省内的几家专业生殖机构,孕育生命的过程显得艰难而让人焦虑。统计显示,我国不孕症的发病率已达到10%-15%。随着环境的恶化、感染性疾病的增加、人们压力的普遍增大等,不孕症还将更大范围地困扰育龄妇女。

中心医院的领导者,善于在做不到的地方动脑。在上述的大形势下,2006年7月,以刘平为首的院领导班子斩钉截铁地决定:“打造国内一流的生殖与遗传中心”。这一学科的建立弥补了湘潭市没有由综合医院设立的专门针对不孕不育诊治机构的空白。

为推动这个新兴学科的发展,中心医院一次性引进三位专科人才组成核心技术力量。谭小军,中南大学生殖与干细胞工程研究博士;李辉,中南大学博士,有多年生殖实验室工作经验;黄向红,资深妇产科医生,湘雅医院硕士。以谭小军为首的博士硕士组,与医院原有的妇产科、男性科专家强强联合,生殖与遗传中心一路快马加鞭。

发展的活力,源于技术;发展的阻力,也因技术。打破技术壁垒,加快学科建设,成为生殖与遗传中心的头号大事。

医院领导层既有“长袖善舞”的发展思路,又别出心裁搭建专科技术平台:投资近两千万元用于购置德国西门子B超、进口显微操作仪、进口超净工作台、英国PLANNER细胞程序冷却仪、德国eppendorf PCR仪、美国FORMA培养箱和进口显微镜等一大批先进的专业仪器设备,建设试管婴儿层流室,层流面积200平方米,并建立四个专门用于辅助生殖的一流实验室:IVF-ET(试管婴儿)实验室、IUI(人工授精)实验室、分子遗传学实验室和细胞遗传学实验室。

善于谋划,生殖与遗传中心的学科建设和技术创新亮点迭出。

2007年8月,首例夫精人工授精成功妊娠。

2008年3月30日,试管婴儿试运行项目通过卫生部专家组评审。

2008年4月18日,生殖与遗传中心零申报通过卫生部认证,中心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湖南省首家零申报成功的辅助生殖机构。

2009年1月13日,湘潭市首例第一代试管婴儿龙凤胎成功成娩。

2009年3月4日,湘潭市首例第二代试管婴儿龙凤胎成功分娩。

2011年6月23日,中心通过了省卫生厅组织的全国专家组关于试管婴儿技术复审。目前是湘潭市唯一一家通过部颁标准的辅助生殖机构。

果断决策——发展先机尽在掌控

对于医院的发展,医院各级领导班子的一个认同得以强化,那就是周全的规划不如一个具体的行动。

在医院的发展规划里,一条条目标详尽的“里程表”一一排出:

加大对重点专科的技术、服务投入,重点加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专科、急诊专科建设;提高产科基础设备配套建设;扶持生殖遗传中心等新设专科建设;强化各专科基础设备配套建设;

五年内完成对全部到期大、中型设备的更新换代任务;

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培训机制,建立科学有序的人才竞争与激励机制。为此,全院上下躬行以力,一步步把宏图变为现实。

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临床科室由36个增加到了52个;医务人员数量更是由原来的756人递增到1344人,其中,主任医师一级由原来15人增加到49人,副主任医师由原来的66人增加到143人。实开病床1200张,为2000年1.7倍。医院2010年完成门诊治疗83.96万人次,为2000年3.3倍,收治住院人数4万多人次,是2000年的2.12倍。

先谋势,后谋事。这是事业成功背后蕴含的普遍规律,也是医院决策者和建设者面对现实做出的战略选择。

所谓“势”,是气势,是规模。10年间,门诊大楼、住院部大楼相继启用,心血管大楼顺利封顶,其气势,在湘潭,在湖南,都属凤毛麟角。

2000年,医院有固定资产总值6237.3万元,拥有CT机、1000毫安胃肠X线机、C臂心血管造影机、医用直线加速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色B超、电子胃镜等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275台(件),300元以上医疗设备2240台(件),医疗设备总值3587.2万元。

2010年,医院总资产6.64亿元,拥有核磁共振仪、直线加速器、心血管造影系统(DSA)、螺旋CT、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ECT、彩色超声、全自动生化分析系统、物流传输系统、各种内窥镜和微创外科系列设备等50万元以上大型医疗设备76台(件),500元以上医疗设备7822台(件),其中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683台(件),设备总值2.78亿元,是2000年的7.74倍。

这个“势”,也是动势。中心医院以新专科人才涌现、新科研课题层出不迭、新技术设备日益先进,刷新着湘潭医疗行业的记录。

1985年起,医院引进国家、省部级卫生科研成果项目20多项,新开和更新项目120余项,有112项科研获省、市科技成果进步奖,成为省科技成果推广点;发表科研论文100多篇。至1999年,推广新技术2360项,完成科研课题71项。

2000年起,医院调整研究项目主攻方向,以临床应用研究项目为主,大胆创新,取得一批具有国内、省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至2010年,共取得科研成果44项,发表论文1120篇,其中部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1项;市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25项。

1952年起,医院接受湖南医科大学(时为湖南医学院)学生的临床实习带教。1997年5月26日,医院成为湖南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学院,承担湖南医科大学下达的临床理论教学及临床实习带教任务。1999年起,接受湘雅医学院临床专业、精神卫生专业、预防专业和检验专业的临床理论课的教学工作。2008年5月13日,中南大学正式批准医院成为中南大学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基地,包含内科学、外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6个学科、10个专业,有11位医学与管理学专家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事功不必为我所成,风气不妨由我而开”,传承鼎新的精神全速推进着医院学科建设和技术的提升。“未来五年,中心医院将进一步推动技术进步,给区域老百姓提供安全、可靠、一流的技术和服务,重点解决重大、疑难危重病人的抢救。同时做好区域医疗卫生界的龙头,构建区域医疗卫生业务网络,推动整个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的提升。”院长刘平对于医院发展的寄语仍掷地有声。

视野篇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视野,视野决定着目标的远近和思考的高度。

2009年4月6日是一个标志性的时刻,孕育近3年的新医改转入施行阶段。“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是新医改方案确定的五项重点改革内容之一,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引人注目而又难题多多。

作为湖南省首批国家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发展势头强劲的湘潭市中心医院在思考中,很快找准了新医改中大医院的切入点,那就是狠抓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同时,构建完善的服务管理体系。

医疗服务是一项特殊的服务,其特殊性不仅因为它的重要性、复杂性、多变性,同时它还是一项患者“需要的”而非“想要的”的服务。拯救生命,需要效率。服务到底是什么?服务体系中应该包含哪些要素?如何为无数患者提供及时、周到的治疗?如何让医护人员可以轻松、快速地获取医疗和病患信息,实现经验交流与共享?如何发现服务短板并予以改进?这些问题在湘潭市中心医院服务管理体系的持续构建过程,一一得以解答。

“服务不仅是一种态度,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运营管理, 完善基础设施、规划区域设置等都应该是服务的范畴。”院长刘平头脑中的清晰思路,引领着一连串的改革举措。

亮点一:服务理念的转变

湘潭市中心医院早于2008年专门成立了服务管理办公室,这在省内国内都是首开先河。医院聘请了国内知名咨询公司,全面提升内部服务水平。每周四,医院组织10个工作组渗透到“每个角落”,严格对照标准对服务态度、服务仪容、服务标准应对语、服务环境等检查打分,发现问题当场指正,及时反馈,督促整改。医院组织中层干部接受30课时的集中培训,内容涵盖了强化执行力、加强沟通、打造优势学科等。“治疗并不总意味着治愈某种疾病,有时候意味着体恤、减轻痛苦。医生的注意力要集中到患病的人的体验上,而不仅仅集中到治疗疾病的过程本身。”党委书记周新伏在员工培训时强调的疾病诊疗的人文原则,正细细渗透在生动活泼的现实中。从厚重的历史中凝炼而成的价值观“以病人为中心,景仰生命,惠济百姓”形成了一个集体的共识。人文精神体现在与患者的接触过程中的用心沟通,在日常诊疗工作中透过细节展示的尊重。

真正优秀的医院应该有两个向往:一是病人向往,即便病人觉得哪怕自己已经没有希望了,但只有到这家医院诊治后才能安心;二是员工向往。这种向心力来自于系统的魅力,组织的魅力,文化的魅力。从这种意义上理解,湘潭市中心医院不愧为人民群众信赖的品牌医院。

亮点二:服务流程的改进

人们对公立大医院有一个最不满意的地方,就是排队等候让人焦虑,人满为患让人心烦。解决了排队等候问题,也就是为病友提供了一个舒适方便的就诊环境,也就等于解决了群众看病难问题。决策者头脑中需要反复测算资源、流程、甚至细到距离、时间等诸多问题。就拿门诊的功能分布来说,如果门诊有一万个人,而每个人要跑5趟的话,门诊就相当于有5万人了。门诊办主任戴辉提起这些深有感触:“你看,这几年来,经过院领导的设计,现在门诊已基本形成了7楼为生殖中心、6楼为健康管理中心、5楼为检验和腔镜中心、4楼为中西医结合科、美容科、五官科、3楼为影像中心、2楼为主诊区和主要服务窗口、1楼为急诊区的区域分布,合理的功能划分,免去了病友来回奔波之苦。”

以全院覆盖的信息化建设为基础,电子叫号系统、多种预约途径、健康一卡通以及先进的物流系统使门诊拥挤、混乱的状况得以彻底改变。例如:通过物流系统的传输管道,各种检验标本可以直接传送到中心实验室;通过信息系统,各种检验结果又能快速地到达患者手中。而完成这一切,患者只需要在门诊候诊区静静等候。“物动,人不动”为患者提供方便的就医条件,加上等候时间的明显缩短,病友有了舒适的就诊体验。中医科主任王良鑫深有感触:以前,一清早病人都挤在小小的诊室里,有的连坐的地方都没有,等待更显得漫长。现在,只要按预约的时间来,就能轻松就诊。为了尽量服务更多患者,专家们都不限号,甚至坐诊半天不起身,看到中午1点多也是常事。“很多病友对我说:‘你们医院的医生真好,一个接一个看,也不休息,你们腰痛不,口干不?’看得出来,病人很满意。”这种温馨不仅病人能体会到,医务人员也有强烈的感受。

现在3000人次的日门诊量比过去成倍增长,但门诊排长队的现象却悄然消失了。不仅门诊如此,随着静脉配液中心的全面投入使用,为护士省出了更多的时间陪伴病人,病房也更整洁舒适。

亮点三:服务监管的完善

优质服务检查是服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为了摸清第一手资料,医院可谓煞费苦心,明察暗访,什么招都使上了。”服务管理办主任戴辉笑言。“明查”包括医院分组检查、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的患者满意度调查、出院患者回访,服务质量调查员的“暗访”则是最厉害的“核武器”。医院特地聘请了14位社会责任感强的当地“名人”担任服务质量调查员,每月到医院进行一次暗访,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挑刺”。记者从今年5月份的服务质量点评上看到了两位质量调查员详细的挑刺记录,诸如“工作人员长时间接听手机”、“医生边嚼槟榔边与患者交谈”等等,针对这些尖锐的意见,各部门都会追责到人。

门诊B超室排队时间太长,针对这个反映集中的“顽症”,院长刘平亲自拿着秒表在B超室门口蹲守一天,细心记录每个时段的病人数,每位病人做B超所需时间,其中等待多久,检查多久。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他为B超室重新“量身定做”排班表,B超室提前半小时上班,检查高峰时多派医生。这一改变,让病友排队等候时间缩短了2/3,原来一天做90个B超检查还是“医生忙、患者烦”,现在一天做200例也井然有序,效能提高了两倍。

一楼输液室里的木凳太硬,换成了又软又能调整的专用凳;喝水不方便,饮水机安放到了各个角落……病友反映的诉求都得到了及时的满足,畅通的沟通平台拉近了医患间的情感,也融洽了彼此关系。因办理就诊卡不方便而投诉的曾先生说:“投诉时我很生气,听了工作人员的耐心解释,火气就熄了一半。两天后,工作人员打电话告诉我,医院对相应的流程进行了调整,安排专人指导病人办理就诊卡。医院贴心为患者着想,让我非常感动。”

曾经挂在院领导嘴边的口头禅现在成了大家的共识,“感谢批评你的人。”

在监督之外,鼓励服务先进的系列活动也都在有声有色的开展着,感动式服务一百天、星级员工评比、服务手册理论竞赛、科室服务创新评比等活动此起彼伏,交织成一首首医患和谐之歌,让亲情式感动服务贯穿病人就医的每一个环节。

亮点四:护理服务质量的提升

去年春天,卫生部发出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的号召,在全国掀起了护理改革的热潮。同年3月,主管护理工作的副院长罗敏向全院“天使”发出倡议,“改变服务模式,实行基础护理包干制,提升护理服务。”

服务模式的改变首先体现在派班模式上,从流水线式的“以处理医嘱为中心”的功能制,到向心式的“以患者为中心”的责任包干制转变。新的排班加强中午、晚上的人力资源,减少交班次数,保证了护理工作的连续性、有序性。分组包干管理的运行,也提高了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将护士最大限度地还给病人。与此同时,这种改变还体现在临床护理模式上,从以“工作完成是责任”的分任务式转变为以“疾病康复是责任”的分病人式。新的查房模式更是凸显贴心服务,强调管床护士每天必须与本组医生交流患者情况,护士长跟随主任查房,责任护士跟随主诊医生查房。参加工作刚刚3年的护士小肖说,以前一碰到患者拿着CT、MRI片问她结果怎样,或者问她一些疾病的相关情况时,她都要翻阅报告或询问医生才能回答,感觉颇为尴尬。自从跟随医生查房后,她对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方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但能看懂CT、MRI片,还能对患者或家属的咨询给出准确的解答。

三大护理模式的转变,“激活”了天使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激情:普外一科建立了医护交流板;神经内科率先在全市开展语言功能康复与吞咽功能康复护理;心内科实行二线班在岗值班制度,建立了严密的专科培训与分层级培训计划;呼吸内科设立护士红花榜,举行“优质护理服务之我见”演讲比赛;脊柱外科设立细节交班本;五官科推出了“限时服务”与“八心服务”;普外二科设立了床头温馨提示卡;泌尿外科设计了痔疮患者专用的坐便凳、改良了专科护理方式……

科学的护理管理带来的是高效的服务和精湛的技术。一名普通的护士,交接班、巡回病房、执行医嘱、配置液体、接手术病人……繁忙的工作中有很多点滴片段让人无法忘记。患慢性支气管炎的张大爷是呼吸内科老病号了,他说今年住院的感受格外不同。“不仅有了主管医生刘医生,也有了主管护士小罗。护理服务细致周到,护士们对我好得没话说,除了打针发药以外,还给我洗脸、洗头,端水递药,一日三餐送到床边,时不时过来嘘寒问暖,比我的子女还周到。护士很专业,又负责,我的几个孩子轻松了,他们没事可干,干脆安心上班去了。”

亮点五:服务环境的美化

建筑和风景之美在患者康复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见证的不仅是医院对患者身体的关爱,还满足了患者精神需求的良苦用心。

“医院发展瓶颈之一就是基础设施。”10多年前,湘潭市中心医院长刘平清醒地看到这一点。1996年,老干病房建成并投入使用;2001年,门诊急救中心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2006年,高19层新住院大楼建成并投入使用。“要支撑我们每年近100万的门诊量和5.5万的出院量,医院的建筑面积至还远远不够。”于是,2010年7月,心血管大楼破土新建。

“市委市政府卫生资源调整的宏观规划为卫生事业创造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牢牢抓住,把医院建设好、发展好。”刘平院长说。451天后,大楼顺利封顶,这意味着医院朝着方便群众就医又迈出了一大步。

在多年的医院管理实践中,决策层已习惯于把医院发展融入到社会大环境里。目前,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医院计划整合大型医疗康复养老中心、生殖与遗传中心、急救中心等优质医疗资源,这一着眼长远的规划又得到了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九华新区医院征地近500亩,着手兴建医疗康复养老中心,作为医院服务群众健康的另一个着力点。从大局出发,着眼于长远,布局造势,落地有声。“走一步,看三步”的战略思维使中心医院攒足了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外延的基础是内涵的做实。看得到的风景,是医院容貌的华丽转变;体验到的真情,则依托于融入百姓、融入医改、融入时代的科学管理:学科战略、区域渗透、价值观凝炼、服务品牌塑造、信息化建设……围绕着服务百姓健康,在服务管理体系之下,医院形成了爱院、爱病人、爱生命的良好氛围。而氛围也是一种宝贵的管理资源,它凝聚的是具有相同价值观的所有中心医院人。医院这个集体的点滴发展与进步成为了全体人员的快乐来源,医院的未来牵系着每个人的希望。

心血凝结的一系列荣誉体现的是这所医院十年来不同寻常的发展速度,能说明百姓对这所医院的信赖与支持——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长株潭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研究生培养基地、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集体……

昨日荣光,已存青简;明朝辉煌,将从这个111周年的历史节点再出发。

文/蒲祖玲 周 昊

上一篇:努力,只为群众满意——湖南省湘潭市中心医院改革创新掠影

下一篇:我志愿·我先行——记湘潭市中心医院志愿服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