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个人、3台设备、不大的诊室……肌电图室,或许是湘潭市中心医院最小的科室了。然而,这个貌似不打眼的科室门口,总有患者安安静静地坐着等待,没有空闲的时候。
“肌电图检查属于神经电生理检查的一种。它是通过电刺激周围神经或者用针电极通过肌肉来了解或判定周围神经或肌肉疾病的一种检查方法,能够弥补CT、磁共振的检查盲区,因此对于某些疑难病因的诊断很有价值。”说话时语气温柔,眼睛常常透着笑意,专业上更是无可挑剔……这样的张华,作为肌电图室的“掌门人”,很难不赢得患者和同事的敬重。今年医师节,张华获评湘潭市优秀医务工作者。听到消息的人,都要赞同地说上一句,“实至名归!”
事必躬亲 医生慧眼识图
“把握好时间节点和节奏,尽量缩短预约周期,别让病人等太久。”9月初的一个上午,张华回肌电图室取些资料,不忘叮嘱一位年轻的 同事。看到张华回来,大家的精神为之一振。有的还在病人交替的间隙探头过来,请教几个问题。
一帘之隔的病人还不知道,现在的张华,处境和他们一样。因右侧尺神经损害、肱骨外上髁炎复发,她正在医院的康复科接受治疗。算算日子,已经住院3个月了。要说这缘由,和今年的疫情颇有关联。
年初,受疫情影响,市民大多闭门不出。自3月起,湘潭市中心医院的各个诊室恢复正常的医疗秩序,眼见着病人也是一天天地多起来。就拿肌电图室来说,4、5月份,分别检查患者457、448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12.83%、49.3%。
肌电图检查的主要部位是四肢周围神经和肌肉。给患者做一次肌电图检查,就像检查一次线路故障,必须对一个个节点测试排查,找出异常的根源。常规来说,检查一位病人需时1小时。遇上疑难杂症,检查2个小时也是常事。按照肌电图室的人员配置,在满负荷运转的情况下,3台肌电图机平均每天21人次,平均工作10小时以上。
“从早上8点开始忙,中午不休息,一直做到晚上7、8点钟。这种状况持续了两个月。”尽管加班加点,病人还是源源不断,预约表排到三天以后。
“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只想又快又好地把病人做完。医生在操作台上需要全身心地投入,眼睛盯着屏幕捕捉异常信号,一双手要不停地操作机器、扎针。”张华回忆。
期间,有位来自湘潭县易俗河的病人,在诊室门口坐了整整一天。他满脸焦灼,想碰碰运气,看能不能加号。
加号,意味着整个科室的加班。不加号,病人明天还要奔波往返。张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病人这样急切,这样相信你,作为医生,怎能将他们拒之门外?”
遇到疑难病例事必躬亲、负责签发所有病人的诊断报告……连续两个月的超负荷运转下来,张华旧疾复发,不得不离开操作台,转到住院部治疗。
仁心仁术 病人如沐春风
住院期间,张华也没闲着,治疗间隙不时要参加全院大会诊。要知道,在湖南地区,掌握这门技术的人才稀缺,出具的诊断报告能得到业内顶级专家认可的,更是屈指可数。从医20余年的张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她的带领下,湘潭市中心医院的肌电图室实现了“从无到有”,并打造成为湘潭地区的电生理疑难危重病人诊断中心。
张华有一个随访疑难病例的习惯。因此,她的微信通讯录里,有几十位特殊的联系人,小方就是其中一位。
1月初,小方因为下肢无力,来到中心医院就诊。究竟是周围神经病引发的,还是其他原因?这团迷雾,最终在肌电图室消散。
张华判断,小方属于肌源性损害,是一种罕见的肌肉病。她建议小方去做进一步的基因检测。然而,受疫情影响,各大医院限号,小方的问诊之旅在4月份才有了结果,被湘雅医院诊断为远端型肌肉病伴随镶边空泡。
小方通过微信,第一时间把报告发给了张华。这证实了张华的判断,“肌电图的意义在于定位诊断和鉴别诊断,帮助临床医生少走弯路,快速锁定诊疗方向。对于病人而言,也把治病的钱花在了刀刃上。”
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技术,还应具备对病人的同理心。年初,张华接诊了一位患有遗传性肌肉病的产妇。产妇来自青山桥,属于精准扶贫对象。中心医院集全院之力,换回母女平安。
出院后,张华牵挂着经济窘迫的母女俩,组织科室捐款1000元,购买了孩子急需的奶粉等物。科室医生黄喆作为代表,将礼物送到了青山桥。
肌电图检查需要扎针,会有些许疼痛。面对张华,病人多数会放下紧张的情绪,甚至如沐春风。不少人默默留意她的工作牌,写来一封封称颂她仁心仁术的感谢信。
病人发自内心的感激,同样让张华获得感、幸福感满满。“病人越来越多,病情越来越复杂、多变。当医生的,应当练就一双慧眼,不管病情如何变化,总能把握到最核心、最实质的部分。我们科室还要不断努力!”
文/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