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医联体”的湘潭样本
——湘潭市中心医院医疗健康集团和医联体建设纪实
时间刚进入2017年盛暑最热的“二伏”,湘潭市中心医院迎来了国务院的督查。
7月24日,国务院第四次大督查第十二督查组医疗养老专题组就医联体建设、异地医保结算等方面的工作,在湘潭市中心医院进行调研督查。听取湘潭市中心医院所作的视频专题汇报后,督查组予以了高度评价。

▲督察组一行先来到了住院结算处异地医保结算窗口,现场观看了一名河南郑州的省外医保患者在窗口进行异地医保出院结算的全过程。短短几分钟,原本可能需要患者辗转几个月才能完成的异地医保报销手续,当场实现了即时结算。

▲湘潭市副市长刘永珍,湘潭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定良,湘潭市卫生计生委主任唐文静,湘潭市政协副主席、市中心医院院长曾建平,市中心医院副院长王锡榜、李绍杰等陪同督查。
这一天,距2017年4月28日湘潭市中心医院医疗健康集团宣告成立,不到3个月。距2014年湘潭市中心医院率先在全市开展医疗联合体建设,不过3年。
“湘潭唯一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省级文明单位”、“全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示范单位”……湘潭市中心医院投身医改这些年攒下了众多“头衔”,在湘潭,乃至整个湖南各个地州市,寥若晨星。
谈湘潭乃至湖南的医改,就不能不提湘潭市中心医院。
湘潭市中心医院这几年在医改大潮中,先行先试、大胆创新,多项改革试点走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拿此次国务院调研督查的医联体建设来说,2014年,湘潭市中心医院先后与14家医疗机构、14家对口支援单位展开合作共建医联体;2015年,在湖南省率先成立全科医学部,对接基层医院;2017年,湘潭市中心医院医疗健康集团宣告成立,与27家成员单位签订协议……
“湘潭的优质医疗资源都集中在中心医院,但我们不能守在这里。”这些成绩,在湘潭市政协副主席、湘潭市中心医院院长曾建平眼中,仍有极大的提升空间。将优质医疗资源数量放得更大、质量提得更高、到基层下沉得更深,推动基层医疗服务与三甲医院同质化,是医院管理层的共识。
医联体建设和发展的前景与价值也许才刚刚释放,但不管怎样,“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在医改中胆子大、步子稳的湘潭市中心医院,因其敢于一次又一次“先吃螃蟹”而展现出来的势头,已经引起了包括国务院督导组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医联体建设的先行者
医联体的建设初衷在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促进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其症结,恰恰就在优质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均衡。
从“扩充总量、调整结构、下沉资源”入手,大力发展面向基层、边远和欠发达地区的远程医疗协作网,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服务,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资源纵向流动,提高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医疗服务整体效率,成为湘潭市中心医院构建医疗联合体的“雏形”。
2012年4月,湘潭市中心医院在湖南省率先建立远程心电会诊中心,开展互联网+医疗、远程心脏监测,会诊平台覆盖湘潭地区54个社区、基层医院和个体门诊,让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完成以前需要到三甲医院才能进行的心电、血压检查。
到2016年,仅4年时间,远程心电会诊中心连接了长沙、益阳、湘潭等地的2000多个社区,心电图采集和诊断让居民不管身处社区、乡镇卫生院还是自己家中,都能实现与湘潭市中心医院之间的心电图零距离会诊。
以优势专科协作为纽带,胸痛中心、卒中中心、远程病理中心等特色专科联盟,凭借跨区域的补位发展模式也逐步成长起来。湘潭市中心医院先后与区域内21家医疗机构建立“胸痛中心”网点协作医院,与区域内21家医疗机构建立“卒中中心”网点协作医院。同时向下与湘潭县人民医院、韶山医院、湘鹤医院、湘乡市康复医院等建立病理远程诊断协作,向上与湘雅附一、附二、附三医院、省肿瘤医院建立远程病理诊断协作,极大提升了基层重大疾病救治能力。
响应国家支援边疆的号召,湘潭市中心医院还与新疆吐鲁番第二人民医院开展院际精准帮扶,通过互联网开展远程疑难病例会诊,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络,同时免费接收新疆方面医务人员来院进修学习,并不定期派遣最优秀的专家前往吐鲁番第二人民医院进行精准短期支援指导。
居民在家门口看了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留住了病人,湘潭市中心医院扩充下沉了优质医疗资源。通过发挥对基层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实现了三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也让湘潭市中心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长期对口支援关系逐渐发展为医疗联合体关系。
2014年,湘潭市中心医院根据国家鼓励医联体建设的“顶层设计”开始“摸着石头过河”——先后与14家医疗机构、14家对口支援单位展开合作共建医联体。
医联体发展的解题者
委派医疗、管理等技术骨干到各个医联体单位参与学科建设,开展定期查房,深化双向转诊和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建设……一系列举措带来的是基层服务能力和转诊能力的逐步提高。
2016年1月份到2017年6月份,湘潭市中心医院共派出300余位专家赴医疗联合体成员单位义诊、坐诊238次,临床带教2888人次,业务指导5907人次,教学查房1451人次,咨询人数900次,基层医院医护人员业务培训30次,参加培训人数达2500余人次。接收各成员单位委托、上转各项检查项目2828例。通过病理专科联盟会诊远程诊断140余例,心电生理远程会诊3665例,含新疆吐鲁番协作在内远程会诊78例。
然而这种以契约服务为主的医联体模式,是不同的法人单位结合在一起的“松散型”的结构,要实现真正的分级诊疗和资源再配置,必然要求在联合体内部进行较大程度的人、财、物的统一管理。
改革就要针对现实的问题而改,问题在哪里,改革的重点就在哪里。
探索推进以合作或合并的形式为主的“紧密型”医联体管理模式,在岳塘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由理念落地转为现实。
岳塘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原属于湘钢职工医院(现湘潭市中心医院南院区)的基层卫生机构,被湘潭市中心医院全权接管以来,通过充分利用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优势,落实双向转诊制度,加强上下联动,引导医疗资源下沉,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真正成为了“老百姓家门口的三甲医院”。
统一管理是“紧密型”医联体的特色与优势。接管之后,湘潭市中心医院对岳塘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人、财、物、业务实行统一调配、统一管理,专家直接由本部和南院区排班坐诊,信息系统直接对接本部。晨交班、考勤休假管理、院内业务学习考核、质控及讲评、社区医生轮训等管理制度一一落实,心血管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泌尿外科、普外科、儿保科、康复科、眼科、急诊科等多个专科实现对接,专家预约门诊、绿色通道服务、健康普查及健康教育活动相继开展,对标三甲医院的管理体系,岳塘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大大提升。
此外,该中心针对辖区6个居委会成立三个家庭医生团队,将专科医生纳入家庭医生团队中,首创了健康志愿者辅助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教育和慢病管理的新模式。在社区招募了10个社区健康促进志愿者,形成“专科医生+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健康促进志愿者”的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目前社区已签约居民2245户,为签约居民提供建档管理、慢性病管理、妇幼保健、预防接种管理、中医药管理等各项服务。
接管后的一年时间,湘潭市中心医院向社区派驻高级职称医生4名,医生总数由原来的4名增加到了11名;医疗服务人次由原来每年2023人上升到每年4245人,双向转诊增加每年150人次;挂号病人数由每年7897个上升到每年17292个,极大地提高了基层首诊率;健康教育次数由原来每年12次上升到每年44次。
“‘紧密型’的发展模式应该是种方向,三甲医院可以按照自己的运行机制统一调动资源、进行培训,基层的服务水平和三甲医院的水平就可以同质化。我们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在谈到医联体发展三年来的体会时,湘潭市政协副主席、湘潭市中心医院院长曾建平这样强调。
也正是这种联合理念的再次蝶变,2017年4月28日,湘潭市中心医院医疗健康集团正式成立,并成功召开第一次理事会,会议审议了集团章程,选举了理事长、理事、监事、办公室主任,27家成员单位参会。集团内部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服务衔接等为纽带继续向纵深联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