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癌的癌前病变有3个:
1.大肠腺瘤
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家族息肉病、Peutz-Jeghers型息肉、锯齿状腺瘤等。大肠腺瘤与结肠癌有密切关系,Morson认为多数结肠癌组织学来源于先存的良性腺瘤,其癌变过程为腺瘤→原位癌→浸润癌,全过程一般需数年,缓慢者约需10年,快速者2年以内即可癌变。腺癌内一旦发生癌灶,在促癌物质的作用下便迅速发育形成临床可辨认的形状,甚至较大的腺瘤发生多中心癌灶后,可在1年内形成溃疡型癌。
大肠腺瘤的早期治疗是预防大肠癌发生的重要措施,因此,一旦发生大肠腺瘤应尽早切除。大部分大肠腺瘤样息肉不需开腹手术,可经内镜完整地摘除,患者痛苦小、并发症少、费用较低,可同时对多枚息肉切除,并可收集切除的样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因为大肠腺瘤的切除术后再发率高达30%,尤其是术后第1年复发的危险性为正常同年龄人群的16倍。因此,主张术后至少在4年内,每半年应作结肠镜检查或气钡双重造影1次,为防止切除不完全,首次检查应在术后6~12周进行。
2.炎症性肠病
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其病因尚不十分清楚,但可能与免疫因素有密切关系,主要病变在结肠,以非特异性炎症为特征,伴有增生性息肉形成,病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
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并发大肠癌的机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癌变的发生率约5%,但若病程超过10年、癌变的发生率则高达20%,故早期治疗炎症性病变及定期复查随访结肠镜是结肠癌预防的重要措施。
3.大肠慢性炎症
血吸虫病、阿米巴肠病患者发生大肠癌的机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有报道1193例流行区的大肠癌病理标本中,合并血吸虫病的合并率是10.8%;1974年浙江省报道在血吸虫病流行区进行大肠癌普查,其患病率为44.19/10万,远比非流行区高。因此,对大肠慢性炎症及血吸虫病应尽早彻底治疗,以防大肠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