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三点的病房走廊,护士站的催促声里藏着几分焦急——55床黄阿姨的热灌注治疗还没开始。我备好治疗物品赶去穿刺室,却见治疗床空着,折返病房询问,才知阿姨又在厕所。等她出来,我举着输液瓶,陪着脚步迟缓的她往穿刺室走,听她轻声喊“慢点儿”,才发觉自己急得忘了顾及老人的身体。
走廊上,阿姨频繁小口咳痰,说上午置了两根腹管后,肚子不舒服还发呕。我连忙安慰,承诺到穿刺室就按医嘱用止呕护胃的药。安置好阿姨,我开始连接治疗管道,她却絮絮叨叨起来:“怎么是护士做?我怕疼、怕胀、怕呕……早知道不置管了,70多岁了还遭这罪。”我放慢手上动作,柔声解释这是“加热版腹腔注药”,自己经验足,且效果比普通注药好,又帮她宽心,说预处理会避免不适。一旁的叔叔也帮着安慰,可阿姨还是担心加热温度,我细致说明会将药液控制在41-43摄氏度,循环冲洗能提升药效,她的眉头才稍稍舒展。
治疗开始后,我一边调整流速,一边时刻询问阿姨感受。没一会儿,阿姨说肚子有点胀,我立刻调慢速度,又问她是否觉得热、需不需要盖东西。后来,耳边竟传来她的鼾声——刚才还满是焦虑的老人,此刻睡得安稳。我趁机让叔叔去买腹带固定腹管,还细心叮嘱尺寸、款式和退换技巧,怕硬条腹带让阿姨躺得不舒服,也怕他们多花冤枉钱。叔叔回来时,跟我聊起家里的难处:老两口都70多岁,他装心脏支架花了30多万,阿姨治病又花20多万,子女虽愿出钱,可大儿子手头紧。我陪着感慨经济不易,听他问护士工资、我的名字,陌生的距离渐渐消融。
治疗快结束时,阿姨醒来,主动问“明天能做第二次吗”。看着她从抗拒焦虑到安心期待的转变,看着叔叔从担忧费用到信任配合的模样,我忽然明白,卓越护理不仅是精准操作,更是用耐心化解顾虑,用细心关照需求。这场普通的治疗,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因彼此的理解与信任,成了一段温暖的治愈之旅。
医疗的温度,藏在每一次耐心的解释里,每一次细致的叮嘱中。当我们把患者当成家人般牵挂,就能用小小的关怀,为他们驱散病痛的阴霾,让信任与希望,在护患之间悄悄生长。
文 / 何 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