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二科前一段时间来了一位娄底的刘大爷,这位大爷因不明原因的髋部疼痛及活动受限20余天几经辗转入住我科,医生对患者进行简单的体格检查并仔细阅读X片后,发现刘大爷是典型的“股骨颈骨折”。刘大爷百思不得其解,自己向来小心翼翼,既无摔伤,又未承受任何暴力,怎么就骨折了呢?骨二科邱志龙主任解释道:“您这属于骨质疏松性骨折!” 随即,我科启用“髋部骨折绿色通道”迅速完善术前准备,以戴海波副主任医师为学科带头人的骨二科关节外科团队为刘大爷进行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第二天刘大爷疼就开始借助助行器正常走路,于术后第六天顺利出院。一个月后刘大爷再次来戴海波副主任医师门诊复查,只见他满脸笑容,已抛开了助行器正常行走活动!
据骨二科邱志龙主任介绍到:“骨质疏松性骨折,指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显外力或受到通常不会引起骨折的外力而发生的骨折,亦称脆性骨折。这类骨折与传统意义上的创伤性骨折不同,是基于全身骨质疏松存在的一个局部骨组织病变,是骨强度下降的明确体现,也是骨质疏松症的最终结果。”这类骨折的病人多见于老年人群,尤其是绝经后女性,发生常见部位有:胸腰段锥体、髋部(股骨近端)、腕部(桡骨远端)、肱骨近端等。2013年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报告:全球每3分钟就有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约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之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50%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能会发生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低能量性骨折的危害巨大,是老年人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现实生活中,预防比治疗更为现实和重要!那么我们如何防控呢?
第一,找出危险因素
患骨质疏松的风险:主要有人种(白种人高于黄种人,而黄种人高于黑种人,庆幸自己是个黄皮肤,咦,干脆抹点黑色的粉底不更好?)、老龄、女性、脆性骨折家族史。这不是逗我,这些都由不得我啊?没错,这些都是不可控的因素,谈一下可控的不健康生活方式,包括体力活动少、吸烟、过量饮酒、过多饮用咖啡因的饮料、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钙和(或)维生素D缺乏、性激素低下、高钠饮食、低体重等。
第二,调整生活方式。(一)合理膳食。饮食方面注重钙、磷及蛋白质的摄入,磷的供给量与钙保持一定比例,一般成人膳食钙磷比值应在1~1.5为宜,此外,就我国膳食结构看,人们普遍缺少维生素D摄入,在日照不足的冬季和早春,以及冬季漫长的北方和喜欢用防晒霜的人群,更易缺维生素D,所以补充钙剂的同时应适量补充维生素D,成人每天推荐摄入量为400U,65岁以上或缺乏日照、摄入或吸收障碍的推荐摄入量每天为600U,最高每天可耐受2000U,要增加户外活动,多接触阳光,尤以11点到13的太阳最佳,另外,还应注意合理烹饪,减少钙质流失。(二)适量运动。适量运动可以增加对骨的刺激,改善骨骼血液循环、促进骨代谢,对维护和提高骨量和骨强度争,延缓骨量丢失有积极作用。(三)戒烟限酒。吸烟可使肠钙吸收减少,酒精则会影响成骨细胞,此外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等。(四)注意药物的影响。许多药物都可以引起骨质疏松症,糖皮质激素最常见,此外法法林、苯妥英钠长期使用也能影响骨代谢,因此,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适当应用抗骨丢失的药物。(五)心理平衡。良好的心理状态能维人体免疫和康复功能,利于预防疾病,而负面情绪会影响各种营养素的吸收,导致营养素缺乏,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最终增加骨折的风险。
第三,维护骨健康。合理的膳是骨骼健康的筹码。
第四,预防跌倒和骨折。避免骨折的活动与动作,锻炼身体量力而行,老年人外出结伴而行,行走不稳或者腿力较差的老年人应备拐杖辅助。重视居家环境,物品摆放整齐,常用物品放在易取之处,清除地面零乱物品,室内照明要充足,开关安放合理,安置合适的床椅,卫生间要有防滑装置,穿着大小合适的衣物及防滑的平底鞋等。愿你我他都能健康生活,远离低能量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