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潭市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左建中的办公桌上,18份市长热线表扬记录整齐叠放,这不是普通的纸页,是近半年来科室交出的“民生答卷”,纸页间“技术精湛”“服务暖心”“救命之恩”的字眼反复跃入眼帘——每一笔都藏着一个家庭的新生喜悦,每一句都映照着产科医护人员日夜坚守的身影。从产后出血抢救时的分秒必争,到脐带脱垂突发时的生死托举,这群与“新生”朝夕相伴的人,正用专业与温情,书写着18个动人的医患故事。
01
生死线上的“接力”--------产后出血救治中的生命托举
“是湘潭市中心医院产科的医护人员,让我妻子和我的家庭重获新生。”市民李先生在给市长热线的表扬信里,字字透着激动。不久前,他的妻子因晚期产后大出血、凝血功能异常被紧急转往医院,而产后出血作为产科最凶险的并发症之一,每一分钟都在拉扯着生命的防线。
接诊的左建中至今清晰记得那天的场景:产妇转入时凝血功能异常尚未纠正,活动性出血持续不止,血压一路下降,面色苍白如纸,情况危急到让人揪心。“立即启动产后出血应急预案!”左建中的指令刚落,医护团队已迅速到位,没有半分慌乱:他带领医生团队凭丰富经验精准判断出血原因,同步协调血库紧急备血确保输血及时,细致排查妊娠合并症规避潜在风险,科学指导补液方案维持生命体征稳定......整个团队像精密咬合的齿轮,每一步操作都沉着有序。
护士长则带领护理团队守在床边,密切监护生命体征、精准配合用药、快速取血输血、细致统计出入量,同时轻声开展心理疏导;抢救间隙,还不忘走到门外,对焦急等待的家属温言安抚:“我们正在全力救治,您放心,有我们在。”
看着这忙碌却有序的抢救场景,这位坚强的丈夫红了眼眶。“他们不仅医术高明,心更热。”李先生在表扬信里写道,“抢救时争分夺秒,抢救后还天天来开导我妻子,怕她留心理阴影。这种把病人当亲人的态度,比技术更让人暖到心里。”
02
4分钟的“生死时速”--------与时间赛跑的默契
4月20日的那场紧急抢救,参与其中的医护人员记忆深刻。当天,助产士周蕾守产时发现产妇胎心骤降,她敏锐察觉出危险——是脐带脱垂!随时有可能胎死宫内,助产士楚红梅立即跪地托举胎头,周蕾呼叫抢救团队。两人默契配合,一呼百应。
“这种情况每一秒都可能危及孩子生命,必须就地立即手术!”左建中说。
从发现险情到手术开始,护士飞速准备手术与分娩用物,新生儿科医师、麻醉医师、手术室护士迅速到位,整个团队像上了发条的钟表,精准联动。护士长一边统筹护理团队配合,一边轻声跟产妇说:“别怕,我们都在”。产妇家属在表扬电话里的回忆,藏着满满的安心——从险情发生到新生儿顺利取出,全程仅用了4分钟。
“4分钟的‘生死托举’,在我们科是‘技能标配’。”左建中说。科室早已将脐带脱垂、产后出血、羊水栓塞等产科危急重症的救治流程拆解成“标准化步骤”,定期开展实战演练,从精准判断到抢救配合,连递器械的角度、与产妇沟通的话术都反复打磨。“演练时多抠一分细节,抢救时就多一分胜算。”这是左建中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科室的“技术信条”。正是这份刻在骨子里的专业,让每一次“生死时速”的抢救,都能以母子平安圆满收尾。
03
18封感谢信的背后--------是日常,更是责任
18封来自市长热线的表扬,从不是偶然的“高光时刻”,而是科室“一切以母婴安全为中心”理念的日常注脚。在这里,老师带教学生时总会叮嘱:“耦合剂要加热了再放到产妇肚子上,别让她着凉;检查时记得拉起帘子,保护好患者隐私”;工作群里,每位医护都会详细记录所管孕产妇的重点事项——病情变化、心理状态、特殊用药、甚至是“产妇想吃清淡粥”的小需求,都被一一记下,妥善落实。
“孕产妇的信任,是我们最大的动力。”左建中说,每次看到市长热线的表扬记录,科室都会组织学习,用来鼓励和提醒自己:每个家庭的“新生”都沉甸甸的,我们多一分用心,他们就多一分安心。
生死一线的抢救到深夜产房的灯火,从紧急救治的严谨到日常护理的温情,湘潭市中心医院产科的医护人员,正用18封表扬信里的“专业”与“温暖”,诠释着“医者仁心”的真正意义。未来,他们仍会守在这片迎接新生的土地上,用双手托举更多家庭的希望,让每一声啼哭,都伴着安心与幸福落地。
文字 | 王小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