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类人群,从外表看他们与常人无异,可是在肚子上却有一个隐秘的口袋。口袋后面是“人工肛门”,也叫“造口”。这类人群因患有结直肠癌等疾病,不得已需要通过手术把“下水道”移位,使排泄物也跟着改道排出。在医学上,他们被称为“造口人”。
今年65岁的彭娭毑十几年前因患直肠癌挖除了肛门,在腹壁上做了造口手术,成为了一名“造口人”。所幸的是,十几年来,癌细胞没有复发转移,彭娭毑也逐渐接受了排便不受控制带来的生活不便。但近一年来,造口处的肚子却越来越鼓、越来越痛。久而久之,甚至连吃饭也只能躺着吃。近日,彭娭毑在不堪痛苦后来到了湘潭市中心医院普外三科进行就诊。科室副主任医师周昕接诊了彭娭毑。
在对彭娭毑完成体格检查及CT扫描后,结果显示,造成彭娭毑造口疼痛的原因是造口旁疝。造口旁疝是指通过结肠造口、小肠造口和输尿管造口等手术的病人,术后出现以小肠为主的腹腔内器官或组织从造瘘(口)旁的人造通道中突出而形成的疝,称之为造口旁疝。它是造口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发病率高达50%。手术修补缺口,重建屏障功能是治愈造口旁疝的唯一手段。手术需采用补片进行修补,包括多种手术方法,可以通过开放和腹腔镜两种途径实现。
彭娭毑及其家人在术前沟通中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微创。因多年前的开刀手术的痛苦经历仍让彭娭毑记忆犹新。所以,周昕医生根据彭娭毑病情及要求,提出采用目前最先进的re-do+sugarbaker手术方案,即重做造口+旁疝无张力修补术,决定仅用一次手术帮彭娭毑解决“造口与造口旁疝”两个问题,还其完整的腹壁。
手术由周昕主刀。仅在彭娭毑腹壁上打了三个小洞后,切除掉了多余的结肠,关闭腹壁缺损,重新造口,并在腹腔镜下置入补片加强缺损处的修补。手术仅2小时就顺利完成。
术后第一天,彭娭毑就能下床活动;术后第二天就能进食;术后第七天彭娭毑就高高兴兴出院了。术后飞快的恢复速度和轻微的疼痛程度都超乎彭娭毑及家人的想象。
据周昕介绍,由于造口旁疝只能通过手术治疗,手术中除了需要修补腹壁的薄弱缺损还要保留造口肠管通畅性,所以造口旁疝修补术是腹外疝手术中难度和风险最高的。而采用腹腔镜方式完成该手术,更要求手术医生具有扎实的腹腔镜基础。
湘潭市中心医院普外三科是医院疝与腹壁疾病治疗中心,也是湘潭市疝与腹壁外科学组挂靠单位和疝手术培训基地,每年收治湘潭及周边地区疝病患者达200余人。除常见的腹股沟疝以外,普外三科在切口疝、脐疝、腰疝、造口旁疝、食管裂孔疝、膈疝等特殊类型疝领域也有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