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宣教

当前位置: 科室首页 > 正文

PET/CT辐射有多大?检查后衣物如何处理?

发布日期:2025-01-14    作者:     来源:     点击:


PET/CT作为21世纪影像技术手段的“扛把子”,凭借其对肿瘤病变的高敏感性,在众多影像设备中脱颖而出。它具有无创、无痛的特点,且一次检查就能覆盖全身,因此近年来已成为肿瘤检查的重要手段。

而不少检查的患者对PET/CT的辐射剂量却十分担心,所以在医生建议后能躲避则躲避。还有些患者在完成PET/CT检查后,对于衣物的处理心存疑虑。毕竟,检查过程中使用了放射性药物,衣物是否会受到污染?又该如何正确处理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


01了解真相,消除恐慌

PET/CT检查的辐射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PET检查中使用的显像剂,二是全身低剂量CT扫描。

PET显像剂产生的辐射与注射剂量有关。为了确保图像质量,通常情况下,随着患者体重的增加,我们会相应增加显像剂(18F-FDG)的用量。

PET/CT检查中,CT部分主要用于提供解剖学定位和进行衰减校正,通常采用全身低剂量CT扫描,其辐射剂量约为4-5mSv。因此,一次PET/CT检查的辐射量大约在10-12mSv之间。随着患者体重的增加,辐射量可能会略有上升,但通常不会超过15mSv。

其实,一次PET/CT检查的总辐射剂量,接近于一次腹部+盆腔CT扫描,辐射量非常低,所以根本无需担忧因检查而带来的辐射危害。

PET/CT检查结束后,患者体内暂时残留了少量的带有放射性的显像剂,其辐射剂量极微小。

目前PET/CT检查使用较多的显像剂是18F-FDG,半衰期约109分钟,就是说每过109分钟,其放射性减少一半。另外,其进入人体之后会迅速经过肾脏、尿液排出,真正的有效半衰期约90分钟左右(最长不会超过109分钟)。患者在注射药物后1小时左右开始检查,初次扫描时间约25分钟左右,个别患者需要延迟显像,可能需要3个小时后才能离开核医学科,此时患者体内放射性物质已经减少一半以上了。另外,医生也会叮嘱患者大量饮水,加快排尿,加速体内显像剂的排出,进一步减少体内残留的辐射。一般我们认为10个半衰期之后患者体内的辐射几乎全部排出。

   PET/CT检查在正常情况下,衣物是不会受到明显污染的。然而,如果在检查过程中衣物不慎接触到患者的尿液或显像剂,就可能会残留放射性物质。但不必过度恐慌,放射性核素的半衰期相对较短,随着时间的推移会逐渐衰减。

   02科学应对,轻松解决

✿.初步判断:完成PET/CT检查后,首先观察衣物是否有明显的污染迹象,如尿液痕迹或显像剂残留。如果没有,那么衣物可以按照常规方式清洗。✿.隔离放置:如果发现衣物有污染迹象,应立即将其隔离放置在一个固定的位置,避免与其他衣物混放,以防相互沾染。同时,告知家人特别是儿童和孕妇避免接触这些衣物。✿.自然衰变:放射性核素具有自然衰变的特性。一般来说,经过24小时的放置,衣物上的放射性物质会大幅度减少甚至消失。因此,在这段时间内,耐心等待即可。✿.清洗消毒:24小时后,将衣物放入洗衣机中,使用普通洗涤剂进行清洗。如果有条件,还可以选择高温烘干或紫外线照射等方式进行消毒处理,以进一步确保衣物的清洁与安全。✿.更换衣物:为了保险起见,建议在完成PET/CT检查后及时更换新的衣物,将检查时穿着的衣物单独放置,24小时后常规处理。

   03关注细节,提升体验

☑.保持通风:清洗后的衣物应晾晒在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以防衣物褪色或老化。

☑.多喝水:检查结束后,患者应多喝水以促进体内放射性药物的排泄,减少其对机体的影响。

  04科学认知,安心生活

总之,PET/CT通过注射放射性显像剂,可以获得全身的代谢及解剖结构影像,获益明显高于辐射所带来的极其微弱的影响。只要我们科学认知、正确处理,就能有效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