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当前位置: 科室首页 > 健康教育 > 正文

守护肌肤健康 | 儿童皮疹健康小课堂

发布日期:2025-09-12    作者:     来源:     点击:

皮疹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2025年6月1日至

9月9日期间,我院门急诊儿科共收治皮疹就诊患儿1039人,其中手足口病660人,荨麻疹240人,湿疹41人,过敏性皮疹30人,水痘26人,猩红热24人,其他类18人。这一数据不仅反映了儿童皮肤健康问题的普遍性,也提示我们需加强皮疹类疾病的科学认知与日常防护。

一、常见儿童皮疹类型与症状解析

1.手足口病:居首位的手足口病(660例)由肠道病毒引发,常见于5岁以下儿童。典型表现是手、足、口腔、臀部出现红色小疱疹或小溃疡,可能伴随发热、咽痛。它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所以发现孩子患病后,要居家隔离2周,勤洗手、勤通风,玩具和餐具用开水煮沸消毒。一般2周左右能治愈,需注意,重症病例可能引发脑炎等并发症,及时就医至关重要。

2. 荨麻疹:240例荨麻疹患儿多因过敏、感染或物理刺激诱发。也俗称“风团”。表现为突然出现的红色或苍白色风团,瘙痒明显,来得快去得也快,消退后不留痕迹。常见诱因有食物(如海鲜、芒果)、药物、花粉、蚊虫叮咬等。护理时要避免孩子抓挠,可冷敷缓解瘙痒,同时记录可疑诱因并避免再次接触,需遵医嘱使用抗过敏药。

3. 湿疹:湿疹(41例)常表现为皮肤红斑、渗出、结痂,易反复发作。湿疹患者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刺激性物质如肥皂、洗涤剂等。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和刺激。饮食上避免辛辣、海鲜等易致敏食物。定期复诊,遵医嘱用药,勿自行停药或更改治疗方案。

4.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皮疹(30例),其中严重过敏反应10例。一般由接触过敏原后迅速出现红斑、丘疹,伴有剧烈瘙痒。严重者可以出现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应避免已知的过敏食物,如海鲜、坚果、鸡蛋等。保持饮食清淡,多摄入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室内清洁,减少尘螨、花粉、宠物毛发等过敏原的接触。如皮疹持续加重或出现呼吸困难、面部肿胀等严重过敏反应,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错过抢救时机!

5.水痘:水痘(26例)传染性强,多见于2-6岁儿童。初期低热、乏力,随后出现红色斑疹,很快变成丘疹、水疱,水疱破后会结痂,而且“斑疹、丘疹、水疱、结痂”会同时存在。护理关键是防止孩子抓挠导致感染,可剪短指甲、穿宽松衣物,水疱破溃处可涂炉甘石洗剂。接种水痘疫苗能有效降低发病风险,隔离与遵医嘱抗病毒治疗是重点。

6.猩红热:猩红热(24例)由细菌感染引起,传染性强,表现为高热、咽喉红肿疼痛,1-2天后出疹,全身皮肤呈弥漫性猩红色,摸起来像砂纸,口唇周围会出现“口周苍白圈”。治疗需用抗生素,一定要遵医嘱足量足疗程使用,避免并发症。患病期间孩子要多休息,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主。

二、科学防治,筑牢健康防线

1. 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共用毛巾、玩具等物品,减少交叉感染风险。

2. 环境管理:定期清洁家居环境,避免尘螨、花粉等过敏原积聚;夏季注意防蚊灭蚊,降低虫媒传播疾病可能。

3. 饮食与防护:均衡饮食,增强免疫力;过敏体质儿童需规避已知过敏原,外出时佩戴口罩、防晒衣等物理防护。

4. 疫苗接种:及时接种手足口病、水痘等疫苗,构筑免疫屏障,降低重症风险。

5. 早期识别与就医:发现皮疹伴随发热、精神萎靡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

三、家长误区与护理要点

1. 误区纠正:部分家长认为“皮疹都会自愈”,但如水痘、猩红热、手足口病等疾病的重症病例和儿童严重过敏反应等均需立即就医,为患儿及时治疗,抢救生命赢得时间。切忌家长滥用抗生素或民间偏方。

2. 护理要点:

(1)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刺激性肥皂或洗涤剂。

(2)避免抓挠,以防感染和疤痕形成,必要时可修剪指甲或使用手套。

(3)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和刺激。

(4)及时就医:如果皮疹持续不退、扩散迅速、伴有发热或其他严重症状,应立即儿科或皮肤科就医。

四、总结与呼吁

儿童皮疹类疾病高发与季节、环境因素及个体免疫力密切相关。家长需提升科学防护意识,通过日常预防、早期识别和规范治疗,有效降低疾病风险。我院儿科将持续优化诊疗服务,与家长携手共同守护儿童健康成长。



温馨提示:如孩子出现皮疹症状,请及时就诊,我院医护团队将为您提供专业诊疗支持和优质服务。健康无小事,科学防护是关键!如有疑问,及时咨询门急诊儿科或皮肤科医生。湘潭市中心医院门急诊儿科联系电话0731-58214302或0731-58214702,湘潭市中心医院120急救电话0731-58214120。



文/娄腊、王方华